水務企業繞的過信息化這一步嗎?
現在智慧水務的內涵中,必然包括了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三個階段的建設內容。
我最近與圈子里的朋友交流,智慧水務的話題實在太多,業主、投資人、大廠商等都非常關注,往往成為各種論壇的主題。
最近聽到一種聲音,大意是:很多做智慧水務的企業做的都是信息化,“智慧”、“智能”的含量非常低,如果沒有用上模型,沒有用精確曝氣、精確加藥等,都不能算智慧水務,沒有技術含量。
談一下我個人的觀點。
智慧水務確實應該突出“智慧”、“智能”的功能,如果沒有這個,干脆就叫信息化就行了,何必搞這么個噱頭呢。但是,也要客觀認識水務行業,行業的現狀允許我們直接做到“智慧”、“智能”嗎?我的觀點是,不允許。
在水務行業一線工作的同仁們都非常清楚我們行業中存在的問題。有很多企業還在為出水穩定達標發愁,原因可能是因為上游的超標排放。也有很多企業在為收費而發愁,原因可能是政府的支付能力太弱,而這會嚴重影響水廠的穩定運行。也有很多企業為員工的老齡化、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而發愁,既不能裁員又招不到高水平的人才。這些問題是普遍存在的,這是與我們國家幅員遼闊、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有很大關系。在這樣的行業現狀下,信息化——這一在其它行業看起來都有點low的應用,在水務行業的普及率卻是極低的。
以電力行業為參考,從事電力工業互聯網業務的科技企業所提供的產品,拆分以后,可以發現其產品功能的“智能”、“智慧”程度很高,所采用的技術也往往非常先進。究其原因,就是電力行業工藝技術發展穩定,行業經歷了完整的自動化、信息化的發展階段。而我國的水務行業,在大約二十年內經歷了四次較大規模的排放標準提升,使得水廠工藝發展變化極大,設備更新換代很快,在這種條件下,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標準都無法統一起來,何況是信息化呢?
因此,現在智慧水務的內涵中,必然包括了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三個階段的建設內容。對于經濟發達、技術投入大的地區的水廠,可能自動化已經完善,智慧水務主要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內容,而在有些地區,智慧水務可能不得不以自動化和信息化為主要建設內容。
面對這樣一個現實,對于水務企業來說,必須認清自己的現實情況,系統規劃,穩步推進,尊重從自動化到信息化,再到智能化的發展路徑,也只有自動化和信息化的完美融合,才能生長出“智慧”和“智能”。
當然,事物的發展既要尊重客觀規律,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,在合適的場景和條件下,水務企業可以適度超前,金控數據從事智慧水務十余年,積累了豐富的智慧水務經驗,愿與同行進行分享交流,歡迎聯系我們的“數礦巡講”活動。
作者簡介:楊斌,金控數據董事長兼CEO,EMBA,高級工程師,國家一級建造師,中國水協青年委員會常務委員、智慧水務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,主要研究方向為水務行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,申請發明專利十余項。